99re视频在线播放/久久精品国产视频/小七电影网官网进入/久久亚洲伦理

王景新: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來源 : 未知 ? | ?2007-11-21

  因為下午是搞社會體制改革,所以我把發言題目調整了一下,跟提交的論文有一點差別,講一下農村公共服務的一些情況。

  我講這么五個觀點。第一,未來五到十年是我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大發展的一個機遇期,所有的跡象都表明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將進入一個快速的建設和發展時期,這里面羅列了一些,以下的理念正在逐步轉變為政策和戰略。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提出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這個報告中還提出完善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十七大報告中要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判斷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上不然全面小康是達不到的。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里很多很好的關健詞,擴大公共服務,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一切都表明我們前面的判斷是成立的。

  第二個判斷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已經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離社會公平正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個要求,離全面小康與和諧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任重道遠。我這里也有一些數字,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研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研究已經比較廣泛,比如中改院和挪威合作的項目從05年就開始了。中央財經大學農村公共品的供給與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這是教育部的一個重大項目,也研究了一年多了。財政部的農業司,他們的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是世界銀行的項目,04年就開始研究了,這個報告的文本已經出來了,不過沒有公開發行。這是從研究的角度,從實踐的角度,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已經有一個好的開頭。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些理念逐漸轉變為戰略和政策的一個環境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村通,村莊整治,包括很多化,道路硬化、田園綠化、河道凈化,環境美化等等各項工程的實施,都表明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已經開始了,而且在發達地區效果還是比較明顯。但是離我們所要實現的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還是差距比較大,這個差距大家都很清楚。一是整體水平比較低,城鄉差距過大。二是地區發展不平衡。三是財政對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投入長期不足,而且缺乏規劃。四是規劃的理念和規劃的科學性有非常大的差距。最近我收到首都經貿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他們去考察了老歐盟四國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的建設,那個畫冊我看了以后都有很大的刺激。我們在強調道路硬化的時候他們在強調道路泥土化,我們在強調農民住宅統一規劃,農民分戶建設整齊劃一的時候,他們在強調農民住的多樣性。我們在修小水電,他們在炸小水電,因為要恢復生態的多樣性。我們的道路講究寬、直,他們講究隨著地形的彎道,保持原有的生態。我在想這種規劃理念在我們現在的社區建設中是不具備的,如果這種理念更多的人能接受的話,我們是不是能少走點彎路。

  社區公共服務建設設施的投入需求巨大,維系村級組織正常運轉,或者提供公共服務的經費需求同樣很大。這個意思就是說要完成這樣一個任務不是三兩分錢能夠做好的。我這里有一些數字,因為城市社區的建設,城市社區的規劃已經實施了,現在是要把城市社區的建設延伸到農村,按照城市社區的標準,我們降低一下,大概農村社區應該有“十個有”:有辦公場所、有村民活動場所、有社區事務受理服務站、有廣播呼叫設施、有警務室、有衛生事或者醫療站、有幼兒園、有公共體育設施、有圖書室等公共文化設施、有養老院和養老活動室。這個基礎設施的投資要多大這個帳是算得出來的,我們看最簡單的辦公樓大概要三十萬。維系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保證它能夠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急需要建設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要多少錢我想至少有十項經費:村干部工資,東西差距非常大,上海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年薪25萬,如果是企業的老總80萬,而浙江貧困鄉鎮的工資誤工是一天20塊,一年不能超過一百個誤工日,那就是說只有兩千塊錢的收入,你看看這個差距。村干部的工資就是說你給他兩千塊錢,你算算看要多少。五保戶的供養、村特困戶的救助、合作醫療的代繳、鄉鎮大病統籌、文化活動費用、村醫療室醫務人員的補助、村環衛人員的工資以及保潔與垃圾的運送費用、村基礎設施和村莊整治后的養護,我算了一個帳,保障這些費用最差的標準是5—10萬,中等標準10—40萬,較高標準40—70萬。你是不是胡說?不是。因為蘇南蘇州的太常市把村集體一年可支配收入低于20萬的算貧困村,上海市把村集體年可支配收入低于50萬的都算經濟薄弱村,為什么?20萬、50萬都不夠他支付維護公共服務的費用。就是說村集體現在負擔是很重的。

  第四個觀點,在公共財政的陽光尚無力覆蓋農村大地的階段,村與集體經濟的收入直接決定了社區公共服務的水平。我們剛才說上海到50萬不夠,肯定是花在這個社區了,但是公共服務的分擔已經超出了村集體經濟的承受能力,成為村級債務的新的來源。我們有一個農村改革三十年的全面調查,首先跑到上海,19個區縣,其中農村郊區的10個,你看看他的收入。50萬以下的555個村占29.5%,500萬以上收入的218個村占11.6%,一共是1879個村,你看收入是非常高的,最低也是50萬。它承擔多少呢?我有四個村的例子在這里。村集體可支配收入,這個村第一個354萬,這個村280萬,這個村1210萬,這個村750萬,但是都沒有分紅,這么大的收入沒有分紅,只有三鄰(音)鎮,就是浦東新區的,這個村有分紅,這個1210萬沒有分紅,有660萬分紅是我從它的福利中算出來的。道路基礎設施這個三年累計405萬,這個368萬,這個1200萬,他得了一個文明村,書記告訴我說我的文明村是花1200萬買回來的。這個村累計是600萬。垃圾處理保潔三年累計這個是254,這個是130萬,這個是60萬,這個是1萬塊57個人。合作醫療代繳,大病統籌,這個一次性50萬,這個12萬,這個25萬。文化活動這兩個村一個40萬一個80萬。救助捐贈這個村25萬,這個10萬,這個80萬。村干部工資,這個村是40萬,這個村是25萬,這個村是50萬一年。你看看這些村集體的收入吧。這也是上海一個鎮,這遠郊,他的村集體可支配收入1240萬元,村均113萬,人均458元,這個很高的,各項費用支出2463萬,村均224萬。收支倒掛,村均負債111萬。你看這個人員支出經費,村均占61萬,后面都有數字。這個數字給大家一個觀點,減稅免稅,全減了,農民沒有負擔了,但是這個負擔早超過了那個負擔。

  第五個觀點,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的費用過多的轉到農民集體經濟承擔,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農民可支配收入,成為取消農業稅后農民負擔的一個新的形式。什么叫農民負擔我舉了三個定義,一是本應該由公共財政支出,但轉移到農民和農民集體負擔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費用;二是應該由農民支付但超出他的承擔能力的;三是本來屬于他的合法權益,但隱含著種種不平等的交換中農民損失的收益。這是一個例子,花了多少錢,配套多少錢,我們村村通中央財政的政策原本就是有問題的,水泥路3.5米25萬投資,各級財政拿出21萬有4萬要大家配套的。這個鄉我算的,人均要有89塊。

  結論: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由公共財政包下來是不可能的,讓農民分工是不公平的,出路待探討。出路在哪里呢?構建以公共財政供給為主,村社、集體、私人、中小企業和民間機構多方參與的供給體制和機制,形成配置合理、和諧有序可持續發展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可能是一個出路,但是專家的東西有一半是靠不住的。

推薦閱讀

熱門課程

更多+

聯系我們

更多+

010-56037186

zy_thinktan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