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38.1490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而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深入,部分地方產業布局同構化等問題有所凸顯,那么如何看待宏觀經濟走勢與區域經濟發展?
為此,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
宏觀:短期穩中向好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7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38.1490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您如何評價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情況?
馬曉河:從短期宏觀經濟運行看,訂單、價格、企業存貨和民間投資消費等一些變量和先行指標表明市場向好、經濟景氣度上升;從發展態勢看,產業結構優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等有利于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因素也正在釋放積極信號。
從先行指標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連續多月處于擴張區,服務業延續較快增長勢頭。截至今年6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已連續11個月位于50%的榮枯線之上。制造業原材料供應加快,企業補庫存意愿上升,生產活動更趨活躍。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持續9個月穩定在54%以上的擴張區間,其中,航空運輸業、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及軟件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服務業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于較高景氣區間,業務總量快速增長。從實物量看,用電量、貨運量指標明顯改善。今年1~6月,工業用電量增速同比提高,鐵路貨運量增長明顯,顯示了經濟向好的趨勢。
從周期性走勢看,經濟運行已經完成一個周期(一上一下),目前正處在一個新周期的起點上。2009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完成了一個先上后下的短周期經濟運行。經濟又開始走向一個新周期。論據是,一是今年以來企業主動回補庫存為新增長做準備。二是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已實現趨勢性轉正。由于貼近市場,價格變化往往快于生產的反應。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揚影響,我國“三黑一色”(煤炭、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產品價格交替上漲,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自去年9月份轉降為升后,今年已實現趨勢性轉正,推動工業需求擴張。三是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保持快速增長,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2.7%,創2012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提高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預期。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從短期看是經濟景氣度提高,那么從長期看呢?
馬曉河:從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發展處于長周期的中高速增長階段,正從上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邁進,經濟發展具有扎實的基礎、有增長潛力和回旋空間。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多種支撐力。
微觀主體有望煥發新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市場準入環境不斷優化,新型政商關系正在形成,有力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市場主體數量持續快速增長。去年全國新增市場主體1651萬戶,增長11%;全年新登記企業550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達1.5萬戶。目前,我國市場主體數量位居全球之首,創業人數已經超過德國人口總數,市場主體數量也超過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市場主體總數。微觀主體煥發活力,支撐創新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去年,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萬件,采用自主研發芯片的超級計算機等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新產業、新產品、新經濟業態不斷發展。今年6月,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均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新產品繼續迅猛增長。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智能電視等新產品的產量均有大幅提高。新經濟方興未艾。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加快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滲透,對生產和流通方式等產生了重大影響,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今年前6個月,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3.4%,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快23個百分點,共享單車、網絡約車、快遞送餐、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等新服務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在增強。一方面,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旅游、醫療、保健和家政等服務消費需求日益提升,家裝家飾、汽車等與住房和交通相關的消費潛力不斷釋放,消費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消費品零售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高。另一方面,投資補短板效應顯現。今年1~6月,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1%,對全部投資的貢獻率提高。其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公共設施管理、道路運輸和水利管理等短板領域、薄弱環節的投資增長較快,有力增強了經濟發展后勁。
全方位對外開放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項目合作成果超出預期。我國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經貿合作的步伐不斷加快,雙向投資保持較高水平。在去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下降13%的情況下,中國吸引外資較上年增長2.3%,達139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今年前4個月,我國企業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新簽合同額318.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89.5億美元,非金融直接投資39.8億美元。國際產能合作穩步推進,一批重大項目順利實施,成功帶動一批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不過需要注意的當前經濟走向新周期,基礎有待加強,動力有待加快培育,金融風險還需加強防范。
區域:中高端產業布局也應分層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京津冀協同發展朝著北京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天津打造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和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河北建設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的方向邁進,但實踐結果不盡如人意,請問如何有效完善區域間合作機制?
馬曉河:不僅是京津冀地區,過去大家都把經濟增長放在第一目標,那么在產業布局資源配置上出現一些雷同,這可能有其歷史局限性,現在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新在資源配置上進行調整,更加凸顯各地的一些區域特征,但是各地經濟在強化各自的功能定位過程中,把不需要的產業和項目在向周邊轉移過程中,有三個問題需要考慮。
第一,把區域內不需要的產業項目向外轉移是快變量,但填補這些空間的新興產業是慢變量,有產業成長周期因素制約,還需要科技創新等一系列配套完善,因此,短期內相關區域會不會出現經濟指標向下滑落的風險。
第二,新的產業進入發展會不會達到預期?比如優惠政策或者優勢能不能吸引新興產業或者綠色產業向這個地區流動。從趨勢上看,中國有幾大板塊,珠三角、長三角、華北平原、成都平原、關中平原等,這幾個戰略地區的比較優勢在哪里?比如說華北地區,現在京津冀是世界上PM2.5濃度最高的地區,相關政策應該是怎么能讓這些優勢產業、優勢人才、優勢技術集聚,是值得思考的。
第三,在培育京津冀的功能和新增長優勢中怎么樣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怎么真正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政府去發揮積極作用,過度靠政府會帶來公平和效率等問題,過度靠市場則可能有市場失靈問題,這個度如何拿捏準確,是需要相當技巧的。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長江經濟帶目前初步形成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不過,各地產業也有同構化現象,9省2市的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均超過0.7,11省市中將電子信息列為主導產業的有9個,汽車、石化、裝備制造列為主導產業的有6個,您如何看待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布局問題?
馬曉河:長江經濟帶的產業布局特征還比較明顯的,例如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中高端產業產品競爭優勢比較明顯,而中上游地區的未來規劃也提出主要發力在中高端領域,所以下一步應該在中高端上實現分工分層化。比如說,現在上海的優勢不一定重慶就有,反之亦然,那么中高端產業產品里面的加工環節,可以放在重慶,高附加價值、科技含量高的應該放在上海。
這里可以舉個實例,我國的傳統制造業向越南大量轉移,重要的節點就是緊挨越南的廣西憑祥市,大量制造業到那去穿腸而過,留不下來。在當地調研時我提出來,中高端產業的加工環節,越南的成本優勢明顯,但是如果中高端產品的組裝在憑祥,就可以把我們的綜合比較優勢顯示出來了。
關注“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由范恒山、楊開忠、金碚、曹文煉、肖金成等領導、專家及知名學者倡議,經中國區域科學協會、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發起成立。
該論壇邀請長期從事區域發展理論、政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具有較大影響的專家和中青年新銳組成,是研討中國區域經濟理論、政策和實踐的學術平臺,旨在深化區域經濟理論研究,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建議,推動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論壇倡導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探索精神和自由討論、平等交流的學術氛圍。
“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論斷,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表述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經濟社會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從“發展階段”到“發展主題”,再到“首要任務”,三個重要表述層層遞進,說明對高質量發展內涵和重要性的認識,已經由最初主要針對經濟領域、側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至經濟社會等各領域,進而提升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凸顯了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意義。從理論和實踐結合角度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中質和量,統籌好質量和速度的關系。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2023年全國“兩會”有多個層面的特殊意義。2023年全國“兩會”是黨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全國兩會,如何通過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人民共同行動,如何布局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接下來的工作,都是2023年全國“兩會”的重點內容。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砥礪前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 為更加全面深入學習2023年“兩會”精神及“兩會”內容要點,政研智庫培訓中心為全國各級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開展2023年“兩會”精神解讀專題培訓。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精神,我單位擬聯系權威專家就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進行專題學習解讀,如有需要,請聯系我們(聯系電話:010-56037186,13439519466,1305136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