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企業在制造業投資上的積極性?
今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總體增長態勢,但勢頭偏弱,僅為2018年全年增幅的5.4%略高,報5.8%。其中1-5月,制造業投資的同比增長率僅為2.7%。
這個數據反映出在外部形勢復雜變化與內部所積累問題相互交織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企業表現出保守觀望情緒較重,更多考慮要把困難階段“熬過去”而輕易不敢出手投資的狀態。
如何激發企業在制造業投資上的積極性?鼓勵企業放開手腳、自主捕捉發展機會,固然是必要的,但鼓勵代替不了企業在商言商的決策,如果有更多項目能拉動有效投資,讓企業感受到其產能的現實對應性;有高標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對于產權(包括知識產權)保護與公平競爭更加抱有信心;有在無可規避的競爭中實現升級版高質量發展“壓力轉化為動力”,很大一部分積極性潛力就會變成積極投資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現實,這就是所謂制度供給打開活力空間,制度創新打開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空間的一種連帶關系。
實體經濟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屬于國有大型骨干企業,產能對應的是大中型裝備制造業,它們的很多產出往往要對接到有一定規模的投資項目。在外部市場風險增大背景下,如何為大型骨干企業的產出找到更好的國內投資可對應項目,這個空間我們以往利用得不夠。比如,社會上有一種輿論,認為中國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是不是“向前走”得太快太超前了。
我認為,國家在路網建設方面大有必要也大有可為。
目前,一些基本干道的成網,在沿海地區可能已有較高密度,但在中西部一些地區(特別是西部)還比較稀疏,中國區域經濟的動態平衡協調發展,必須依賴干道成網,網狀格局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公共目標的追求方面都有其充分合理性。當然,基礎設施在建設過程中需要量力而為,太超前肯定會出現偏差,但回過頭去看,認識不到建設的超前規律性,膽子不夠大,提前量打得不夠足,卻是過去最容易出現的偏差之處。面對當下外部的不確定性,必須把握好我們自身的確定性,在擴大內需加大有效投資的努力中,能夠支撐起中國經濟發展后勁重任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鐵路干線與延伸線,完全可以適當加碼。這當然會構成許多裝備制造企業產能的用武之地。
與路網建設相匹配的城鎮區域多種基礎設施建設,同樣大有可為。前幾年有關部門有全中國大約缺少5000萬個停車位的說法,這個數字雖不精確但數量規模上也不會有多大誤差。保守估算,一個車位投資10萬元人民幣,5000萬個車位就是5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規模,這僅僅是城鎮區域千頭萬緒建設需要中的一個具體方面。況且,停車場停車位建設很少必須有財政直接投資而幾乎完全可以采用PPP模式,停車場一旦建成將產生現金流,最適合社會資本參與。這都是制造業產能面對的龐大市場中的有效需求潛力之所在。如果能充分調動,使國內市場需求與有效供給的“盡力而為”形成更好對應,會有相當一部分所謂“過剩產能”可以陸續地在市場訂單形成的瞬間轉化為有效產能。
國內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在制造業中如何與大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國際經驗表明,種種包含成百成千甚至上萬零件的產出品,一旦規模化批量生產,可以帶動大批的中小企業各盡其能、共同發展。有高標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在產業集群中間形成優勢互補,在發展中間得到負面清單式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創業創新空間,讓中小微企業在其中兌現自己的潛力和相對優勢來為社會化大生產配套。從這一視角展開,應更多地強調把從上海自貿區開始的“負面清單管理”原則進行復制和推廣,加上必要的適度擴張政策,以及PPP這樣的機制創新,輔之以對中小微企業更活躍地置身于優勝劣汰的引導與激勵,中國制造業的局面會煥然一新。
賈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稅務學會、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和中國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財政學會顧問。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 "財稅體制改革"專題的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 、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 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2013年,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院長、秘書長)并積極推動"PPP研究院"(任院長)等交流活動,致力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智庫和跨界、跨部門學術交流平臺。
(來源:環球網)
“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論斷,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表述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經濟社會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從“發展階段”到“發展主題”,再到“首要任務”,三個重要表述層層遞進,說明對高質量發展內涵和重要性的認識,已經由最初主要針對經濟領域、側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至經濟社會等各領域,進而提升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凸顯了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意義。從理論和實踐結合角度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中質和量,統籌好質量和速度的關系。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2023年全國“兩會”有多個層面的特殊意義。2023年全國“兩會”是黨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全國兩會,如何通過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人民共同行動,如何布局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接下來的工作,都是2023年全國“兩會”的重點內容。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砥礪前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 為更加全面深入學習2023年“兩會”精神及“兩會”內容要點,政研智庫培訓中心為全國各級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開展2023年“兩會”精神解讀專題培訓。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精神,我單位擬聯系權威專家就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進行專題學習解讀,如有需要,請聯系我們(聯系電話:010-56037186,13439519466,1305136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