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2020年5月28日,北大國發院在線舉辦主題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的學術討論會。國發院院長、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分享了主題為《新冠肺炎疫情與出行變化》的報告。國發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大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教授,國發院副院長、北大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徐晉濤教授分別點評。本文根據姚洋教授的分享與劉國恩教授、徐晉濤教授的點評整理。
這篇論文,緣起于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新冠疫情在中國基本結束,很多城市40多天甚至80多天沒有新發病例,但是百度出行數據顯示,大眾出行強度仍然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
其他國家也在準備回歸正常,可能面臨類似中國的問題,就是人們的出行情況會不會有很大變化。如果出行依然高頻,沒有很大變化,甚至再出現所謂的報復性消費,進一步增加出行頻度,意味著極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疫情。有些國家其實已經發生了這種事情。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人們在疫情發生后的出行方式、生活行為有很大變化。
消費方面,盡管地方政府領導人帶頭上街消費,老百姓的消費熱情仍然不太高。這其中當然有多方面因素,比如收入下降、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等。
在出行方面,如今早高峰已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但非高峰時段道路上的車流明顯減少。可能很多商務活動、會議等都從線下變成了線上,除非特別有必要見面,否則都以在線視頻、遠程溝通的方式完成,而且大家發現這樣也很好。
基于此,我們計劃探究三個問題:
1. 疫情結束后,人們的出行是不是會恢復到以前;
2. 此次疫情造成的出行改變,在解除禁令之后是否還會持續;
3. 長期來看,出行變化對空氣質量的影響程度如何;出行變化是否意味著人們將適應在線交流的活動模式。如果真是這樣,對就業、環境都將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現階段研究有兩個數據來源:一是以天為單位的百度城市出行指數,是城市級的,二是精確到小時級的空氣質量數據,為了便于和百度出行數據一起統計應用,我們將數據加總到每天。此外,我們還收集了氣象數據。
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再改進一步,使用國家電網的數據,比如區分工業用電、居民用電、服務業用電,以便更精確地了解復工情況。
從大數據看疫情對出行的影響
百度出行數據源于對變化的追蹤,每天都會公布,研究基于2019年至今的數據。百度出行指數是通過衡量一個城市中出行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然后取對數并進行標準化,雖然我們無法確知指數的絕對值,但是每個城市內部可以跨時間對比。
空氣污染數據是基于2016-2020年的大氣污染物數據,此次研究我們主要關注兩種污染物:一種是二氧化氮,它主要來自汽車尾氣,由移動污染源產生;另一種是二氧化硫,主要來自工業排放,由非移動污染源產生。采用環境經濟學的做法,我們用二氧化氮比二氧化硫的比值作為因變量,相當于在控制了復工復產的前提下,評估移動污染源的污染強度。
如上面這張城內出行指數圖表,橫軸是陰歷時間,以農歷大年三十(1月25日)作為0,負值對應臘月,正值對應正月。橫軸還標注了2020年1月20日這天,鐘南山接受媒體采訪,明確表示新冠疫情“存在人傳人”。疫情沖擊在1月20-24日這段時間表現得非常明顯。
研究以今年為實驗組,去年為控制組。去年的出行指數顯示出的唯一趨勢是周末比較低,其他時候比較高。今年在1月20日之前,出行強度都比去年高,但從1月20日鐘南山講話之后就急速下降,并持續下降到2月8日(農歷正月十五)才開始回升。直到春節過后近40天,城內出行強度仍然沒有回歸到去年的水平,而且差距非常大。
我們又繪制了1月20日、2月15日、4月19日的全國出行地圖,從圖中的出行強度分布可以看到,2月15日全國所有城市基本停止了出行,4月19日呈現恢復狀態,但絕對值遠遠沒有恢復到1月20日的水平。
再來看大氣污染數據對比,其中特別去掉了湖北省所有城市的污染數據。
如上左圖是同期二氧化氮(主要來自汽車尾氣)的數據情況,2020年相比往年(2016-2019年)的平均數都要低。春節后第60天,兩組數據快要接近,但是2020組的數據很快又降下來。總體看,今年的二氧化氮排放同樣沒有達到往年水平。
如上右圖是二氧化氮除以二氧化硫(主要來自工業排放)的比值。節前二者比值較高,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排放下降非常多。春節后比值上升到比往年更高,但是和往年春節前相比,這一比值仍然是下降的。至今,比值仍然沒有回歸到往年的正常水平。
疫情后出行銳減,空氣質量改善
在回歸式(對變量之間統計關系進行定量描述的一種數學表達式)中,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疫情沖擊前,即1月20日之前;疫情沖擊期間,即1月20-23日;春節假期期間(第一階段),即1月24日到2月9日停工停產期間,含春節延長假期;春節假期之后(第二階段),即2月9日復工復產之后的時間。
通過具體的回歸方程式演算,在仍然排除湖北省內所有城市數據的情況下,得出如下結果:
城市出行方面,疫情之后反彈比較厲害,但是還沒有回到春節之前的水平。空氣污染方面,二氧化氮排放與城市出行情況類似,但是系數絕對值第二階段比第一階段大,二氧化氮比二氧化硫的比值也是如此。
怎么來解釋這個結論呢?第一階段主要是春節放假期間,二氧化硫排放減少是因為這期間本來經濟活動就會減少,二氧化氮數值下降主要是因為人們購物、社交方面的出行減少。節后第二階段的下降則主要受復工不足和相應的出行下降疊加影響,系數絕對值比第一階段更大。后期我們進行統計檢驗,通過兩個系數的差值可以解釋得出:由于復工不夠或人們出行行為本身發生了改變,特別是和生產相關的行為改變,造成出行強度下降。
接下來看動態效果,即主要看是否存在下降趨勢。
以傳統春節(1月25日)為分界,春節前后各拉長三個星期。從百度出行數據看,節前和往年數據相比沒有任何差別,節后出行數據一直下降,到節后第二個星期略有上升。二氧化氮也存在同樣的趨勢,節前完全沒有呈現變化趨勢,節后下降然后回升,但依然沒有回到過去的水平。二氧化氮比二氧化硫的數值,也是同樣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到節后第五個星期比值進入了一個平臺期,而且平臺期的比值仍然比平常要低20%多,反映出一直沒有回到過去的水平。
沒有恢復到過去水平可能的主要原因,一是企業只實現了部分復工、出現大量失業,二是居家辦公,用在線方式替代出行。
我們也區分了封城和沒有封城的情況,二者略有差別。從百度出行數據看,封城與不封城導致出行差異比較明顯,即曾經采取封城措施的城市,比沒有采取封城措施的城市影響要大。但是從二氧化氮排放,以及二氧化氮比二氧化硫的比值來看,是否采取了封城措施,對人們的出行變化不是很大。
最后,我們測算了出行變化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即出行減少系數與污染物下降比例的對應關系。實際數據顯示,節后出行下降近60%,會使空氣質量中的總體污染物下降9.4%、PM2.5下降10.5%、PM10下降11.3%。可見,出行減少對空氣質量改善的效果相當顯著。
簡單總結:由于疫情,春節期間大家的出行和比去年減少了很多,解禁之后依然遠遠未能恢復到之前的高水平。這可能意味著:解禁之后人們的出行的確在發生變化,而大家減少出行對環境有正面影響。
劉國恩教授點評:
我提兩個方面的問題,供姚洋老師團隊進一步思考。
第一,我們此次研究討論出行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想探討新冠疫情發生之后,除了政策影響以外,人們的出行行為本身會發生哪些變化,恐怕這個計量模型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截至目前,中國其實只是對一些大型生產活動、跨城市之間出行解禁。除去工作性的、學習性的活動,諸如平常人與人之間互訪、個人之間的交流,其實交易成本很大,要測體溫、做登記,對方可能還要出來迎接,即使去餐廳吃飯也要保持距離。也就是說,出行成本并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而且中國各個地方的政策都是如此,比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的政策限制多。日本已經全面解禁,出行交易成本基本零增加。
目前計量模型呈現出來的變化,可能部分來自于個人行為發生變化,更多的是目前政策還沒有完全放開到疫前水平,導致人們對出行成本增加做出反應。要確認排除疫情政策影響下人們出行的變化情況,可能要等到政府完全解除出行限制,出行新增的這些交易成本消失才更科學。這也許要等到明年。
如果我們的研究是為了度量三四個月以來人們的出行行為相比2019年甚至更早時間,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改變,那研究中的幾個回歸系數值得重點探討,應該成為文章的重點。我們要解釋系數本身,要把大量的篇幅放在對回歸系數的解釋,以及回歸系數表明的經濟活動對社會活動的影響程度,還要分城市來看。
第二,空氣質量數據模型反映出平臺期現象,即隨時間推移污染物減少進入了平臺期。它是不是反映個人行為的永久性改變,同樣也要考慮到疫情防控政策效應。
平臺期的出現,可能和我們目前通過網絡在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過去通過物理出行方式進行交流、參加各種活動有關。而且,二氧化氮排放數據有平臺期,但是其他幾個因變量并沒有發現平臺期,所以,要討論平臺期也需要明確:它多大程度上源于出行成本還沒有回歸到2019年之前的狀態,是人們當下對出行成本做出的反應,還是說疫情真的改變了人們的出行行為、生活行為。
徐晉濤教授點評:
這個研究很及時,也有意思,特別是識別交通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方面。我談兩點看法:
第一,疫情之后,人們有沒有行為的永久改變,特別是出行行為的永久改變,我和劉國恩老師的看法比較接近。現在確實還沒有完全放開,出行有很多規定,讓出行難度增加。預測人們的出行行為已經永久改變,現在還為時尚早。
個人認為,疫情會讓人們的很多行為發生較長時期的改變,但是具體是什么目前很難明確。從出行來看,疫情之后如果完全放開限制,給更多出行自由,由于對聚集性感染的擔憂,將來駕車出行比例增加的可能性很高,這可能就是出行行為永久性改變的一部分。但這也只是猜測,目前沒有證據,還要看更長時間的數據。
第二,交通對于環境的影響。這段時間出行減少,特別是疫情以后很多地方采取封城措施,自駕出行減少很多。這也是非常好的機會評估交通對空氣污染的影響。以往除非單雙號限行,像這么大段時間全國都實行交通管制的評估機會特別少,所以很難識別交通對空氣污染的真正影響。姚洋老師團隊的研究工作,非常清晰地估計出交通對空氣污染的影響,將來對改善交通管理,包括北京、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的交通管理,有很重要的指示性意義。
我們也在跟蹤2013年至今每年小時級的污染數據,發現國家下了很大力氣治理污染,實際效果并不太理想。北大陳松蹊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文章,也表示污染治理的成果從統計數據來看并不顯著。從北京來講這很難理解,因為北京市內工業污染下降很多,這幾年煤改氣也基本完成。但是如果剔除氣候因素,北京的空氣質量大部分時間并沒有統計上的顯著改變。個人認為,北京市應該加強交通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強交通擁堵治理。此次研究對將來交通治理的政策討論有價值。
另外,就工業污染補充一點。疫情期間,北京市1月下旬和3月上旬分別出現兩次重污染天氣,而且污染水平超過2016-2019年這四年的最高水平,特別是3月上旬這次污染。1月下旬全國各地紛紛封城,3月上旬還都沒有解禁,人們出行大大減少,為什么還會出現嚴重污染?專家的主要解釋是環境容量不夠。過去七八年治理大氣污染未能取得實質性成效,好像人的行為或環保政策對環境沒有長期影響,只能等環境容量增加。總體來看,治理污染尤其是工業企業排放,還是任重道遠。此次研究從不同角度和視野來關注污染問題,也對污染防治政策有很大推動。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姚洋
“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論斷,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表述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經濟社會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從“發展階段”到“發展主題”,再到“首要任務”,三個重要表述層層遞進,說明對高質量發展內涵和重要性的認識,已經由最初主要針對經濟領域、側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至經濟社會等各領域,進而提升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凸顯了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意義。從理論和實踐結合角度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中質和量,統籌好質量和速度的關系。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2023年全國“兩會”有多個層面的特殊意義。2023年全國“兩會”是黨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全國兩會,如何通過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人民共同行動,如何布局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接下來的工作,都是2023年全國“兩會”的重點內容。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砥礪前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 為更加全面深入學習2023年“兩會”精神及“兩會”內容要點,政研智庫培訓中心為全國各級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開展2023年“兩會”精神解讀專題培訓。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精神,我單位擬聯系權威專家就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進行專題學習解讀,如有需要,請聯系我們(聯系電話:010-56037186,13439519466,1305136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