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危機對亞洲乃至全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危機讓中國加快了改革的進程,也使人對國際治理進行了新的反思。危機以后,人們發現亞洲金融體系存在貨幣原罪,主要表現為貨幣錯配、期限錯配和結構錯配。如何糾正錯配,就成為國際金融改革和建設的依據。“一帶一路”是亞洲金融危機后本地區發展的必然,反映了中國哲學。中國經驗也可以為“一帶一路”所借鑒。
以下為演講摘編:
“一帶一路”是全球金融經濟的治理
亞洲金融危機促使人們對全球治理進行重新反思。
亞洲金融爆發以后以IMF為代表的國際組織就開始了緊急救助。救助模式基本套路是什么套路呢?說是你這個問題首先是內部的問題,內部的病根不治掉這種事還會發生,因此基本對策是內部進行改革,克服亞洲經濟增長模式低效率的痼疾。在這個基礎上相繼提供流動性以緩解亞洲國家國際收支困難。
這種思路看到國際貨幣經濟常用的思路。
這種思路是看到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內部根源,但相對忽視了其外部原因,尤其忽略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缺陷。請注意,我們說“一帶一路”是治理的理念,是全球金融經濟的治理。
全球金融體制是有缺陷的,那么忽略這個缺陷,所有的這種救助它充其量不是一個長久之策,遠水不能解決近渴。我今天餓死了,勒褲帶對我還有什么意義,這種不能長久。
那么亞洲金融危機的平復,中國在其中起到重大的作用。體現為二,一是人民幣不貶值,這是在匯率無序波動的世界中,提供了一只相對穩定的錨。
二是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成為亞洲各國和地區主要出口目的地,而龐大的中國需求,相對穩定了其實體經濟的生產。其結果從那以后在中國前十大貿易體中,除歐盟和美國外,其余前七個中的五個都是亞洲國家和地區,中國成為其大的出口目的地。這樣一個中國的救助對中國也有重大的影響,由于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以及中國市場的開放,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承受了極大的國際競爭力。
危機使中國認識到,政府干預經濟的低效率和金融風險防范的重要性,并為此展開了新一輪的改革:
通過亞洲金融危機,促進了中國的改革,使中國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的過渡加速,這為本世紀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奠定了體制條件。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感謝亞洲金融危機,如果沒有亞洲金融危機我們還很困難。亞洲金融危機提了個醒,說這個東西不可持續,這個東西有風險,必須得及時化解風險,必須要讓它可持續,那么改革由此加速。
就亞洲國家來講,危機也促使亞洲經濟的加強與合作。
合作的加強是應對危機的舉措,但是除掉病根更為重要,于是開始反思亞洲經濟增長的模式。
傳統亞洲經濟增長模式的重點在于它的全部優點和全部缺點都在一個點上,就是將工業化進程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
但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發現這個模式有它的缺陷,是投入投資增長,這種增長盡管能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但低效率而難以維持,最典型是韓國,韓國負債率非常之高,增長速度非常之快,但不賺錢,于是維持投資就得借錢,先在國內借,國內借完在國際上借。
要想發展首先是技術進步,而不是要素投入。新技術新裝備的采用并不全然意味著技術的進步,技術進步體現為全要素勞動生產的提高,這有賴于企業治理的革新。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企業改革成為全球重要的趨勢。
亞洲金融危機也開始促使人們對國際治理,對全球治理進行重新的反思。
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糾正期限錯配
防范亞洲金融危機再次重演,必須減弱貨幣原罪。
在二戰前,全球的體系我們稱之為威斯特伐亞體系,拉幫結派,勾心斗角比比皆是。為了爭奪殖民地重新刮風市場。一戰爆發以后短短二十年就是二戰,二戰結束以后重新反思這個體制,說這個體系不能維持的,是不好的,按規則進行治理,這就是全球的治理。
那么相應的就這個規則進行協調,進行維護,進行平衡。從二戰結束來看,這種國際治理走三個制度:
一個是政治制度安排,以雅爾塔協定為基礎的聯合國體系是政治制度安排,所有政治沖突通過聯合國大會進行表決。
二是經濟制度安排。最重要體現在關稅貿易協定,就是投資貿易自由化,是進行自由貿易。關稅貿易協定后來演進成WTO,世貿組織。
三是貨幣制,就是布雷登森林的貨幣體系。這個安排的典型特征就是雙掛鉤,一穩定。各個貨幣和美元掛鉤,從而間接和黃金掛鉤,由于美元跟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跟美元掛鉤,于是各國貨幣跟美元關系是穩定的,這是固定匯率制。
但是如果你仔細看一下這個體系,發現一個特點,這樣的體系是建立在南北差距基礎上,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有差距。但是我們注意到從二戰到現在,發展中國家持續發展,從GDP來講,目前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幾乎各占一半,從這個意義上說南北差距幾乎消失了,國際治理體系的有效性就大大折扣,治理的改革的必要性就提出了。
基于南北差距縮小的事實,改革現行的全球治理體系,提高其治理能力已經十分迫切。其方向是提升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和表決權。但是改革難度也非常之大。
其中,金融合作是當務之急。看到了包括20國峰會,即使在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很多的治理機構,所說的“一帶一路”也是。
如果仔細看一下亞洲金融體系,是有缺陷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人們發現亞洲金融體系存在貨幣原罪,主要表現三個錯配:一是貨幣錯配,亞洲國家都是出口導向型國家,不僅區外貿易很多,而且區內貿易也很大。但是無論區域內和區域外用的貨幣都是第三方貨幣,那么就出現了貨幣錯配。一旦第三方貨幣不能及時補充,那么這些國家的貿易就沒法進行。
2008年金融危機凸顯了這個事實,因為美元出現的困難,全球出現了美元的流動性不夠,于是亞洲國家相互間的貿易也就難以進行了。從貿易計算開始就是用本地區的貨幣進行交易和支付。
二是期限錯配。亞洲國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迫切需要資本投入,因此也是全球外資流入的最主要目的地,不僅流入量大,而且增速最快。但是,仔細觀察一下,流入亞洲地區的資本多是短期資本,亞洲需要長期資本,但是流入的都是短期資本。短期資本一會兒進來,一會兒出去,又會造成宏觀經濟的不穩定。
對亞洲來說基礎設施非常重要,基礎設施需要更長期的投資,大家知道這就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的原因。為什么受得這么多國家的歡迎?尤其像英國這些國家,第一個就是要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不是英國人對中國人多么友好,而是有商業利益,因為發現這是糾正期限錯配。創造新的金融機構,糾正對基礎設施更長時期對需求期限的錯配,那么是有利可圖的。
三是結構錯配。亞洲國家經濟增長很快,于是形成了穩定向好的儲蓄,但亞洲地區金融市場非常落后,金融基礎設施非常薄弱,金融體系也很脆弱,于是當地的儲蓄不能被當地的機構所動員,轉化成當地的投資,反而是流向海外。亞洲國家都是外匯儲備的國家,都放在美國。拿中國儲蓄說,外儲相當一部分是放在美國,是購買美國的國債等。那么美國拿到這個錢再反投到亞洲地區,形成對亞洲地區的直接投資,這就是投資跟儲蓄的結構作用。
這三個錯配是亞洲的貨幣原罪,構成亞洲金融危機很重要的根源。因此防范亞洲金融危機再次重演,必須減弱貨幣原罪,這就構成了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國家進行金融合作的改革和建設的根據。
“一帶一路”反映了中國哲學
不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就會克服去全球化的風險。
“一帶一路”從歷史來說,是亞洲金融危機后本地區發展的必然。
要加強實際經濟合作,金融合作,那么一定會形成這么一個網絡,首先應該設施連通,設施連通是為了擴大貿易,貿易應該暢通,貿易暢通就有金融安排,需要資金的融通,要做到這三個通,首先要有政策的溝通,各國的一致的安排。而政策溝通的基礎是民心相通,這就是“一代一路”的倡議。
我們說這是亞洲金融危機二十年以后一個邏輯的結果,自由發展的邏輯。
但是更為重要的,“一帶一路”是全球的治理新理念,為什么這么說呢?二戰結束以后基本理念是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其交易規則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是有原則的,但是我們發現它是有缺陷的。“一帶一路”是什么理念?是一個中國理念,和為貴,包容性發展,有事好商量,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什么說叫“一帶一路”理念呢?是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如果你從“一帶一路”上來看,絲綢之路的概念不是中國的概念,是歐洲的概念,歐洲人提出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是一條路,是一個精神。不少商道因為戰亂,因為政治爭端或者其他方式的原因而中斷了,我有絲綢之路兩千年已經中斷了,這地區也有戰亂,這地區的文化習俗,民族這么多,為什么商道依然維持?這叫就包容性發展,那么合作共贏。
如果從這個理念來看,我們說“一帶一路”反映了中國哲學。什么叫“一帶一路”?我講個故事,我當年在插隊的時候,我的房東老太太,很窮沒錢,養了幾只雞,說那雞屁股就是她的銀行,下了幾個雞蛋,他們及時拿到集市去換個東西。這故事說明什么?包容怎么包容呢?有錢更好,沒錢沒關系,沒錢拿東西換,沒東西沒關系,沒東西用未來換。這叫包容。
“一帶一路”的一個案例,當年提倡的泰國的高鐵換大米,泰國需要高鐵,泰國沒錢,泰國說它有大米,那可以啊,高鐵換大米,大米作為支付,也能把事辦成。這就是金融創新,對于銀行來說收到的是大米,能不能把大米賣掉,保價賣掉成了最大的問題了,能不能賣掉大米成為防范風險的一個問題。發現是有機會的,這是互通,這叫包容。
九十年代中國人也這么想過,東北人最早發明的,當時蘇聯崩潰以后,東北人大包小包到俄羅斯換東西,叫拼縫,而且更大的拼縫是當年大家知道用衣服鞋帽換來幾架飛機。其實市場經濟是交易為上,我們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帶一路”反映市場的本質不就是促成交易嗎?
如果把這觀點形成共識并付諸實施,經濟全球化將進入新階段,不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那么就會克服去全球化的風險。所以我們說一帶一路更是全球治理的理念,當然挑戰巨大,這還僅僅是個理念,能不能能它機制化,能不能把它變成一個操作的安排尚需努力。因為有這個理念,所以引起了全球的反響。形成聯合國決議,共享、共建、共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中國來說,中國市場將為一帶一路提供支持。
我們說中國改革四十多年的很多經驗可以為“一帶一路”所借鑒。比如說現在大家批評的地方融資平臺,固然它有很多的問題,但是客觀地說地方融資平臺支持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基礎設施如此之發達地方融資平臺也很重要。
如果我們說“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是連通,能不能解決這個模式?這就叫開發性金融安排,就合理地將地區的財力與國際金融活動有機的銜接起來,為基礎設施提供支持。
二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中間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經濟特區。在一帶一路地區能夠形成。我們注意到中國在海外的開發區已經有56個,其中雙邊政府承認的有些重點地區,在其他方面還有一些單方面承認的開發區。
我們看到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有經驗,比如優化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大家知道義烏,壯觀的小商品商城。像北京附近有白溝市場。小商品和這種市場為小企業提供營生的環境、銷售的渠道。
我們看到可以利用新技術進行創新發展。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有三大都是和互聯網連在一起,特別是電商,互聯網之父,全球領先的行業,以降低交易成本,擴大國際貿易并創造就業和收入。
中國經驗也可以為“一帶一路”所借鑒,包容性發展就是創新發展,按照中國改革經驗來說,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是第一位的。我們說改革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調動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