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更加重視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就此問題接受了記者采訪。
馬駿認為,當前阻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因素增多。央行將流動性注入銀行體系后,受到資金供、求雙方意愿和能力的制約,信用擴張受到供給端和需求端多重約束,金融體系“有錢”難以運用出去,也難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對于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防范在“去杠桿”過程中人為加大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馬駿從短期以及中長期兩方面,對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出建議。他認為,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努力。從中長期來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一個系統性的分析框架、路線圖和許多配套改革。
今年以來,貨幣政策在量、價和結構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貸款保持較快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比較充裕,無風險利率走低,中高等級債券利率也有明顯下行。但是實體經濟反映融資難融資貴的聲音仍然較多,一些行業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反映融資渠道萎縮,融資成本明顯上升,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加大。
記者:目前銀行體系中的流動性比較充裕,但實體經濟中的不少企業,尤其是民營和中小企業,仍然感到資金面很緊,這是不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出了什么問題?
馬駿:當前,阻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因素增多。央行將流動性注入銀行體系后,受到資金供、求雙方意愿和能力的制約,信用擴張受到供給端和需求端多重約束,金融體系“有錢”難以運用出去,也難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從資金需求端看,受清理規范地方政府債務(如許多PPP項目被清理)、房地產市場調控(導致房地產銷售和投資需求減速)、環保督查等影響,投向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房地產、環評不達標企業、產能過剩等領域的融資需求顯著下降。
從資金供給端看,監管和問責全面加強,導致資本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分支機構和信貸人員積極性下降。部分金融機構急于清理涉及地方政府的項目,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到期后難以按原方式續作。加之受資本、流動性等監管約束,表外資產回表“轉不回”、“接不住”,在建、續建項目資金鏈可能斷裂。
更值得關注的是,由于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環保企業在這一輪調整過程中融資難度明顯上升,AA級的債券發行成本同比上升了約3個百分點,一些民營企業被迫尋找國有企業合資以獲得融資和享受“隱性擔保”。
記者:應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讓資金真正能夠進入到實體經濟最需要的行業和企業?
馬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對于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防范在“去杠桿”過程中人為加大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努力。
首先,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宏觀調控與微觀信貸之間的微妙關系,提高“結構性去杠桿”的精準度。結構性去杠桿是個“精細活、技術活”,要在反復調研的基礎上,精準施策。
第二,將主要著力點放在強化政策統籌協調、避免“幾碰頭”問題上,防止不同部門在出臺政策時互不通氣,導致共振。我認為,只要對宏觀、金融穩定產生影響的政策,不論是屬于財政、貨幣還是宏觀審慎、微觀監管的措施,都應該在金融委的層面進行協調,出臺前充分討論單個部門可能考慮不到的“溢出效應”,尤其是政策可能導致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風險偏好的大幅變化。
第三,發揮好部門之間的合力,共同解決好小微企業、綠色環保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問題。應考慮進一步完善定向降準和MPA的措施(如在定向降準的支持內容中加入綠色環保),加大對這些企業的再貸款、擔保和貼息的力度,支持中小企業集合債的發行,適度擴大貸款抵押品范圍,進一步明確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安排。
第四,保障在建項目的合理融資需求,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現有的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的文件中存在沖突和歧義的地方,要進一步予以明確,防止地方在執行中采取“一刀切”叫停的做法,以穩定市場預期。
記者:以上您講的措施應該在短期內有助于緩解實體經濟的融資難問題。從中長期來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還需要推進哪些體制機制改革?
馬駿:我認為,從中長期來看,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一個系統性的分析框架、路線圖和許多配套改革。
第一,明確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央行政策利率(以取代目前的存貸款基準利率),建立商業銀行將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傳導的機制。而目前這個機制還十分不暢,短期市場利率的變化很難傳導到中長期貸款利率。
其次,明確央行的政策利率與其它“準政策利率”之間的關系,避免多種利率信號互相干擾。
第三,真正解決國有企業隱性擔保、剛性兌付的問題,讓國企與民企享受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平等待遇。
第四,從政府考核機制、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地方人大監督等層面推動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軟預算約束和過度融資的沖動。
第五,從建立房地產稅、土地供給制度等方面改革,解決房地產不斷出現泡沫的體制原因。
“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論斷,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表述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經濟社會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從“發展階段”到“發展主題”,再到“首要任務”,三個重要表述層層遞進,說明對高質量發展內涵和重要性的認識,已經由最初主要針對經濟領域、側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至經濟社會等各領域,進而提升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凸顯了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意義。從理論和實踐結合角度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中質和量,統籌好質量和速度的關系。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2023年全國“兩會”有多個層面的特殊意義。2023年全國“兩會”是黨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全國兩會,如何通過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人民共同行動,如何布局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接下來的工作,都是2023年全國“兩會”的重點內容。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砥礪前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 為更加全面深入學習2023年“兩會”精神及“兩會”內容要點,政研智庫培訓中心為全國各級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開展2023年“兩會”精神解讀專題培訓。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精神,我單位擬聯系權威專家就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進行專題學習解讀,如有需要,請聯系我們(聯系電話:010-56037186,13439519466,1305136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