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張占斌:中國式現代化百年求索
(轉自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白)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0月16日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理論的歷史基礎是什么?未來又將如何帶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就此,經濟觀察報專訪了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為我們系統解析中國式現代化重大戰略布局的歷史與未來。
迄今為止,張占斌已經領銜編著了包括《以人民為中心:中國治理的核心密碼》、《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答問》等多本重磅政策解讀書籍。其中,在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近期出版的《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答問》一書中,由張占斌領銜的課題組在前期廣泛調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30個深入淺出的答問,一站式厘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內涵、特征、優勢、路徑、目標、經驗、啟示等理論和現實問題。
張占斌說,要搞現代化,我們就需要尊重各個領域的一般發展規律,并借鑒過往的經驗為我們所用。我們搞現代化絕不能閉門造車。但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也意味著我們絕不能邯鄲學步。
他表示,開放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我們不跟外面的世界相比較,怎么知道世界的大勢是什么呢?我們相信,保持與世界互動、睜眼看世界,這個國家就錯不了。”
【對話】
經濟觀察報:中國式現代化百年探索歷程給我們帶來哪些經驗啟示?
張占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首先我們需要對現代化有一個清醒的認知。
從全球各個經濟體的現代化之路來看,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就已經率先開始了工業化的步伐,經濟和社會的變遷走在了世界前列,這也深深地震撼著影響著后發國家。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許多獲得民族獨立的發展中國家也都加入了致力于工業化的行列,努力追求國家的現代化。
中國也不例外。自清末近代國門被打開之后,我們在曲折彷徨中開始了被動的現代化進程。近代以來,許多有志之士試圖尋找中國現代化的方案,特別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段時間,經濟上效仿西方工業化路徑,政治上照搬西方政治體制,文化上尊崇西方文明。歷史經驗和教訓表明,盲目照搬照抄他國做法,只能以失敗告終。
從洋務運動到資產階級革命,無數仁人志士不斷追求國家現代化,但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現代化的領導核心。在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就堅定地認為,中國現代化必須走自己的路。這是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把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擔到了自己的肩上,由此來看,這種現代化就變成了一種主動的現代化,而不是被動的現代化。
經濟觀察報:如何理解主動的現代化?
張占斌:這種主動的現代化,能夠清晰地在我黨執政歷史上找到脈絡。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持續奮斗的理想。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種轉變本身,就是實現現代化目標的一個體現。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任務;1964年年底至1965年年初,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鄭重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
“中國式的現代化”是由鄧小平同志最早概括出來的,他創造性使用“小康社會”這個重大概念,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社會的提出,也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革新。
可以說,鄧小平眼中的中國式現代化和西方式的現代化就是不同的。
此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戰略和目標。
而時間來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和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式開啟了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在新征程上如何走好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又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論斷。
在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報告中,已經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戰略安排。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因此我們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凝聚的是多少代人的努力奮斗。
經濟觀察報:一般意義上的現代化和中國式現代化其中存在什么樣的聯系?
張占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實現了人的現代化和社會整體現代化的辯證統一;特征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強調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一般性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實現了共性和個性的辯證統一。
必須看到,在過去多個發達國家在推進現代化方面有著較為成功的經驗,比如要推進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等等方面,他們的探索也使得我們深刻意識到,要搞現代化,我們就需要尊重這些領域的一般發展規律,并借鑒他們的經驗為我們所用。這也意味著,我們搞現代化絕不能閉門造車。
但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也意味著我們絕不能邯鄲學步。學習國際現代化經驗,推進現代化的建設,一定要以我為主,把發展的主動權和發展的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這就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握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既要尊重普遍性也要強調我們的特殊性,既不能為了堅持我們的特殊性而丟掉普遍性的東西,也不能因為普遍性丟掉我們的特殊性,要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
經濟觀察報:在目前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最值得關注的特征是什么?
張占斌: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開放性的特征。什么是開放性?就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胸懷天下。下一步我們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更高質量的開放、更能為全人類作出貢獻的開放。
如果我們不跟外面的世界相比較,怎么知道世界的大勢是什么呢?我們相信,保持與世界互動、睜眼看世界,這個國家就錯不了。
此外,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打破思想束縛,創造性地提出“先富帶動后富”的共同富裕思路,在講求效率基礎上更加注重公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更加致力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協調促進,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經濟觀察報:高質量發展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張占斌: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如何理解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發展是基礎,經濟不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深化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要性的認識,更加強調實現現代化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是決定中國現代化的全局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創造了歷史性變革,根本就在于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和國家推進現代化的所有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都要服從、服務、捍衛這個中心,不能沖擊、背離、取代這個中心。
經濟觀察報:對于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群體來說,二十大報告能夠帶來什么樣的確定性?
張占斌:二十大報告公布之后,我也接到了許多企業家的電話。他們也都感受到了二十大報告所帶來的鼓舞和信心。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是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制造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商品消費國、第二大服務貿易國、第二大外資流入國,中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可以預期的是,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將創造出具有超大規模人口和超大規模經濟總量的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其實對于企業家們來說,在全球地緣沖突加劇、不確定性不斷上升的當下,面對深刻復雜變化的發展環境,他們能夠獲得的最大確定性正是來源于這些、來源于中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我們相信,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一定會往更為務實的方向建設。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
我們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整個國家大局穩定、正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未來有巨大潛力和空間。其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等等,這些都有助于提升民營企業家、民營經濟的預期和信心。
“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論斷,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表述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經濟社會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從“發展階段”到“發展主題”,再到“首要任務”,三個重要表述層層遞進,說明對高質量發展內涵和重要性的認識,已經由最初主要針對經濟領域、側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至經濟社會等各領域,進而提升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凸顯了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意義。從理論和實踐結合角度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中質和量,統籌好質量和速度的關系。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2023年全國“兩會”有多個層面的特殊意義。2023年全國“兩會”是黨的二十大后的首次全國兩會,如何通過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人民共同行動,如何布局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接下來的工作,都是2023年全國“兩會”的重點內容。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砥礪前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 為更加全面深入學習2023年“兩會”精神及“兩會”內容要點,政研智庫培訓中心為全國各級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開展2023年“兩會”精神解讀專題培訓。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精神,我單位擬聯系權威專家就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進行專題學習解讀,如有需要,請聯系我們(聯系電話:010-56037186,13439519466,1305136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