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re视频在线播放/久久精品国产视频/小七电影网官网进入/久久亚洲伦理

張孝德|邁向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

來源 : 宣講家網 ? | ?2020-06-17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之一,同時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是一種什么樣的文明?如何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怎樣才能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落實到每個人,作為生態建設的參與者都需要做到哪些事?敬請關注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張孝德教授為我們帶來的報告——《邁向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是基于中國智慧的新文明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之一,同時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許多人對生態文明的解讀還停留在生態文明建設就等于環境保護的層面,不可否認,生態文明建設源于環境保護,但它不能等同于環境保護。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我們需要一種系統思維。

  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理念,是因為西方式的環境保護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現代工業文明遇到的許多危機。環境保護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進行了半個世紀,這種保護就像西醫等到得病之后再治的思維一樣,是等到環境出現問題才去保護,沒有解決環境危機的根源。中醫思想就不一樣了。中醫認為人的眼睛有問題,眼是肝臟的表,所以許多眼睛的病根在肝臟,單治眼病很難治好,要從五臟六腑進行調節。用我們東方中醫的思維辯證地看當今人類遇到的環境危機,我們會發現它不是問題的根源,只是表現出來的危機之一。環境危機不是一個孤立的危機,我們要把它放在政治、經濟、文化系統中來治理,而基于中國智慧的系統的環境治理思路,就是生態文明。這是當前我們領會、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戰略必須解決的認識上的問題。

  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了系統闡述。這些內容可以概括為八個方面,我們把它稱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八個觀”。“觀”即觀看、關照,搞生態文明建設最需要解決的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世界觀、方法論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很難在工作和生活中落實生態文明建設。

  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八個觀”,這是一個非常系統的思想。

  1.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生態歷史觀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態歷史觀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句話從生態文明的角度重新認識了人類文明的演化,是全新的歷史觀。

  以前我們對人類文明史的研究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角度,這個研究沒有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現,特別是現代工業文明時期,人類文明除了影響生產方式、生產力以外,對生態環境也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反過來說,生態自然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空間載體,那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在人類文明演化中具有決定性作用。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

  這一思想能不能立起來?通過回顧、考察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演化規律,包括世界其他國家,甚至地球文明的演化規律,我們同樣會發現文明的演化和生態環境的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中國古代朝代的更替除了政治經濟因素外,生態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史學家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自然災害歷史發現,農民起義或其他大規模戰爭爆發的時候,往往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現在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建設,其內容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古代絲綢之路上有我們大西北的甘肅、寧夏、新疆,這些地方留下了許多城市文明的遺跡。據史書記載,漢唐時期,西北絲綢之路沿線的大部分地區都是綠洲。但在今天看來,這些地方氣候、環境惡劣,沙漠化嚴重,不適于人類生活。曾經有文明是因為適宜的生態環境能夠為文明提供支持,這樣才有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發達。工業文明時期我們講人定勝天,從短期局部來講,人類確實可以通過技術影響環境、改變自然;但從大空間、長周期來看,人類無法改變自然,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從對絲綢之路的研究中我們應該意識到,對歷史的解讀應增加生態環境這一重要要素,也就是生態歷史觀。

  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把生態自然觀理解清楚了,就會明白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關系。人類在擁有技術之后出現了某種傲慢,認為我們可以改變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今天我們遭遇的環境危機,包括現在正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冠病毒危機,都是大自然給人類的強烈警告,目的就是告訴我們沿著現有的工業化時代形成的天人對立思維是走不下去的。

  3.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

  習近平總書記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句話告訴我們,在治理和保護環境的時候,絕不能用西醫式的碎片化思維來解決問題。生態環境管理有很多個部門,比如一個部門管水,這個部門管林,那個部門管草。從科學的角度講,分開管理能夠提供對系統認識的專業化,但也常存在另外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呢?部門間沒有進行系統整合,形成了分割,造成整個管理出現問題。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整體:水污染和土地有關,土地污染和我們的農業生產方式、工業有關,也和我們的生活有關,所以治水不能孤立地治水。習近平總書記在“兩山理論”發源地浙江的治水經驗就是一個系統的治理思維,治水要與森林和山的修復治理、土地的凈化、湖草系統的治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4.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

  談完以上三點可能就會有人問了,我們治理環境是不是單純為了讓生態環境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呢?我們的目標到底是什么?首先是解決生命健康問題。環境污染造成的最大影響不在經濟,因為我們的GDP照樣增長,其影響最大的是我們的生活、生命。但如果把生活環境搞好了,生命健康問題解決了,我們還需要經濟發展來支持物質生活。因此,如何處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當今整個世界面臨的一大難題。

  圍繞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綠色發展觀,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搞好生態環境不僅會讓我們身體健康、生活美好,還會給我們帶來物質財富。

  目前,疫情沖擊給我們的經濟造成了巨大壓力,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甚至經濟學界有人提出,是否要為解決經濟增長的壓力讓環境保護讓路。這種思想把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看成了相互對立的兩面,和習近平“兩山理論”是完全矛盾的。

  習近平“兩山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不相矛盾,這在現實中是否行得通呢?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浙江當省委書記時已經用浙江省的實踐證明了保護環境就是創造財富這一理論的正確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浙江安吉。整個安吉縣都沒有工業污染,它的財富來源就靠兩樣,一個是青竹,一個是白茶,這兩大自然資源使安吉縣農民的收入比浙江省其他搞工業的地區農民收入還要高不少。事實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理論。

  5.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

  從前民生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增長、物質短缺,現在我們發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財富同等重要,也是民生的福祉。這種觀點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本思想的新內容,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旨歸,即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

  前面我們說生態文明建設和歷史演化、人與自然的關系、系統治理、經濟發展、民生有關,那么如此重大的事要怎么推進呢?這就有了第六點。

  6.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

  要推進這樣一種系統的生態文明思想,想要大家自愿自覺去做的話,光是解決人們的認識問題可能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周期,以致于環境污染導致的危機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所以這時候我們要借助嚴密的法制觀這個工具,通過制度創新,用最嚴格的制度來保護環境。

  7.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

  法治是外在的力量,中國古代的治國理念主張德治和法治融為一體,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和民間治理要共同協力,這一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也是一樣。生態文明建設不單是政府、企業的事,而是涉及到千家萬戶,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的事。美麗中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建設。

  8.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共贏全球觀

  人類同屬一個地球。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搞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為了自己,也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力量。

推薦閱讀

熱門課程

更多+

聯系我們

更多+

010-56037186

zy_thinktan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