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re视频在线播放/久久精品国产视频/小七电影网官网进入/久久亚洲伦理

王東京|為何說參與國際經濟循環不是“零和博弈”?

來源 : 未知 ? | ?2023-03-23

         據外媒報道,近日,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切斷美國供應商與中國華為公司之間的所有聯系,禁止包括英特爾和高通在內的美國供應商向華為提供任何產品。這一鼓動“筑墻設壘”“脫鉤斷鏈”的行為,再度引起國際社會擔憂。

  近年全球經濟在低迷狀態徘徊,逆全球化思潮涌動。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王東京在其新著《中國經濟突圍》中指出,西方國家貿易管制愈演愈烈,其中一些國家專門瞄準高科技領域對他國實施“卡脖子”。在產業分工全球化的今天,為何出現此現象?如何看待各國在國際經濟循環中的博弈?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就此專訪王東京。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在新著中提到,西方國家貿易管制愈演愈烈,其中一些國家專門瞄準高科技領域對他國實施“卡脖子”。請問在全球化的今天,為何出現此現象?

  王東京:在我看來,最直接的原因是國際分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指出,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并由此推出了一個重要結論:一個國家按“絕對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可以增進人類福利。后來大衛·李嘉圖進一步拓展,指出一個國家即便沒有絕對優勢,按各自的“比較優勢”分工也可雙贏。斯密和李嘉圖的分工理論無疑是對的,不過二者有一個共同前提,即貿易自由。所以,在國際分工條件下,一旦貿易受到限制就有可能被“卡脖子”。

現今產業分工已經全球化,出現“卡脖子”現象,與產品的全球供求狀況有關。國際市場上的商品,有的供給過剩,也有的供給短缺。一個國家對供給過剩的商品有需求,自然不會受制于人,但若對供給短缺的商品有需求,就容易被人“卡脖子”。

  國際分工是一把雙刃劍。參與國際分工雖可共贏,但若某產品在國際市場供給短缺,而國內又對其存在剛需,就不能放棄此類產品的生產。因此,如果一國不生產國際市場供給短缺的商品,則遲早會被人“卡脖子”。烏克蘭危機以來,歐洲正是因缺少能源自主,才被扼住咽喉,導致能源危機愈演愈烈。

中新社記者:當前,一些西方國家鼓動“脫鉤斷鏈”。這會對國際分工和貿易循環產生什么影響?如何看待國際經濟循環中的各國博弈?

  王東京: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從分工起筆,由企業內部的勞動分工推展到產業分工,然后到國際分工。如此濃墨重彩地探析分工,是因為在他看來,分工是國民財富增長的源泉。或說,只有通過分工和自由交換,一個國家才能走向富裕。1817年,李嘉圖出版《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通過理論模型解釋分工理論,提出國際分工的參與者都是贏家,沒有輸家。

  過去,發展中國家認為自己同發達國家貿易是受剝削,而今天,發達國家卻認為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是自己“吃虧”,發展中國家“占便宜”。若理解李嘉圖的分工理論,便可知這兩種說法都是錯的。

  由上總結,第一,一國要致富,應根據各自的比較成本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第二,成本是放棄選擇的最高代價,各國確定自己的比較優勢應從機會成本角度權衡;第三,自由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前提,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應共同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維護貿易自由。

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世界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任何國家都無法關起門來搞建設,各國參與國際經濟循環也不是“零和博弈”。當前,一些西方國家鼓動“脫鉤斷鏈”,造成國家間貿易不自由,會深刻影響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循環的暢通。

  中新社記者:美國已站在全球產業鏈的最高端,是國際分工的最大受益者,為何近年出現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王東京:美國社會曾流行一種觀點,認為美中貿易不平衡,美國長期逆差,中國順差,對中國商品加征懲罰性關稅是希望借此縮小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實際上,美國貿易逆差說明美國從中國買到了所需商品,而中國卻較少從美國買到所需商品,只是用商品換回美元。中國貿易順差并不代表中國“占便宜”,美國貿易逆差也不代表美國“吃虧”。

  再有,二戰后美元一直是國際中心貨幣,美國只要印出美元,就可在全球采購商品,而中國要進口美國商品,必須先出口商品換回美元。這樣,美國貿易就難免有逆差。事實上,美國今天不僅對中國有逆差,對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逆差。

所謂“貿易平衡”不過是美國的一個幌子。醉翁之意不在酒,真實目的是維護美元霸權。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日元挑戰美元,1985年美國卻用一紙《廣場協議》將日元擊敗;1999年歐盟19國推出歐元,2002年正式流通,結果2009年歐洲發生主權債務危機,至今歐元一蹶不振。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國際化提速,于是美國將矛頭對準中國。美國為維護美元霸權大動干戈,正是由于對美元底氣不足。

  中新社記者:日前,德國總理朔爾茨在美國《外交事務》雜志撰文表示,中國的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也不是限制對華合作的借口。您如何看待逆全球化?

  王東京:對逆全球化,不僅東西方國家態度不同,西方國家也非鐵板一塊。歸根到底,不同國家存在不同利益,利益決定態度。美國傾向脫鉤,是擔心中國崛起動搖其霸權地位,明知脫鉤會付出沉重代價,仍一意孤行,目的在于圍堵中國經濟,對中國“卡脖子”。

  朔爾茨明確反對與中國脫鉤,這是明智的。中國是迄今為止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領先于荷蘭和美國。據德國經濟學家測算,如果與中國脫鉤,德國將失去中國龐大的市場,所遭受的損失將是英國脫歐損失的6倍。

中新社記者:當前逆全球化暗流涌動,中國應如何沖破壁壘?如何避免被“卡脖子”?

  王東京:一國對供給短缺的商品有需求,就容易被“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若不重視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高度依賴進口,被“卡脖子”在所難免。

  如何避免被“卡脖子”?第一,被“卡脖子”的往往是國際市場供給短缺的產品,所以在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同時,絕不能放棄此類產品的生產。第二,關鍵核心技術是具有覓價權的壟斷性技術。為避免受制于人,必須堅持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核心技術包括基礎性技術、撒手锏技術、顛覆性技術,三者同等重要。尤其要在顛覆性技術領域超前部署,重點突破。發揮中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某項顛覆性技術上領先一招,方能扭轉被“卡”局面。(完)

      王東京,經濟學家,歷任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務部主任、教育長、副校長。長期擔任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班主講教員,一直深受學員好評。所撰寫的“與官員談”系列叢書在領導干部和企業管理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財貿經濟》《改革》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在《經濟日報》《學習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報刊撰寫專欄文章近千篇。主要代表作有:《王東京經濟學講義》《經濟學筆譚》《經濟學反思》《經濟學分析》等。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推薦閱讀

熱門課程

更多+

聯系我們

更多+

010-56037186

zy_thinktank@163.com